2022-10-28 17:03:27
近年来,印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,而且工业处于蓬勃发展期,作为一个人口大国,印度也进入了劳动力红利期,迎来了不可多得的绝佳发展机会。
印度是我们的邻国,与我们一样都是人口众多、地域辽阔的国家,印度一直希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,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对印度寄予厚望,认为印度作为新兴市场国家,未来将取代我们成为新的世界工厂,在这种情况下,印度便有足够的底气与我们展开“贸易战”,但2000家外企跑路后,印度总理莫迪终于醒悟,印度也撤销了针对我们企业的调查。
据了解,印度早在2016年便针对我们的玻璃制品进行调查,并征收反倾销税,然而对我们的打压却没有为印度的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空间,
2000余家外资企业离开印度的事实不容忽视,离开印度的外资企业约占印度外资企业总数的22%,这种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,印度相关部门也应该尽快采取行动。
印度在2014年提出“印度制造”计划,希望能够振兴印度的工业,但其实际效果非常有限,非但没有增强印度的工业,反而使其不断倒退。
在这种情况下,印度显然无法成为我们的对手,更不可能就此超越我们,印度的政策存在诸多问题,首先印度在税收方面并未对外资企业予以优惠,吸引力十分有限,印度的税收杂乱无章,经常发生纠纷,莫迪虽然一度降低税率,但在2018年又提升了税率,美国的多家企业都因为过高的进口关税离开了印度,其中甚至包括特拉斯汽车,而特拉斯已经与印度就关税问题进行了长达1年的谈判,始终没能达成共识。
另外,印度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低下,印度制定了各种法律与规章,使得外企的相关手续非常繁琐,而这实际上是印度的传统,曾经,印度个人购买进口电脑为办理手续前后跑了50趟,耗时长达1至2年。
更为重要的问题是,印度虽然与我们一样是人口大国,但消费力十分有限,印度的贫困人口太多,虽然印度是粮食出口国,但仍有大量印度人处于饥荒状态,在这种情况下,消费能力自然不高。
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,新冠大流行以来,印度也受到重创。印度的情况一度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,而危机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,印度的经济发展也就陷入低迷,而开工率的不足也影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。
事实上,不仅是印度,越南等国家的外企在经历危机之后都纷纷回到了我们国内,印度外企的流失也说明,虽然发展的模式可以借鉴,但每个国家的内部环境仍存在许多差别,而只有将国内的问题与外资的需求得到协调,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发展。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当下,引入外资实际上是一个双赢的过程,而印度也应切实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。